1938年八女投江后,为何人们说她们牺牲的可惜
1938年10月20日的乌斯浑河,水比往年更冷。八位姑娘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扔向追兵时,没人知道她们有没有回头望一眼东边的天光——那本该是她们回家吃早饭的时辰。
1938年10月20日的乌斯浑河,水比往年更冷。八位姑娘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扔向追兵时,没人知道她们有没有回头望一眼东边的天光——那本该是她们回家吃早饭的时辰。
“大家看这张照片,日军铁蹄下的城市满目疮痍,山河破碎。而旁边这张照片里,‘抗日救国是中国每个人的神圣天职’,这句东北抗日联军刻在树干上的标语依然醒目……”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五小学的国防教育展览馆里,六年级学生尹苏熟练地为参观者讲解。
87年前,亦是在这样的秋日,面对日伪军的重重包围和威逼劝降,8名东北抗联女战士挽紧手臂,以不屈姿态毅然迈进湍急的河水。从此,这条在满语中本意为“凶狠的河流”成了“英雄的河流”。8名女战士以女儿身铸就男儿志,用柔弱的臂膀架起一道血肉长城,那份力量足以托起一个民族
为粉碎日伪军“聚而歼之”的阴谋,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所属第四、第五军主力开始了艰难的西征。两军的女战士共同组成了妇女团。
在黑龙江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畔,八位少女的雕像永远定格在1938年深秋的那个清晨。她们平均年龄仅19岁,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,却用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。这不是虚构的故事,而是真实发生的“八女投江”事件,其壮烈程度令日军在战俘报告中罕见写下“精神之
牡丹江的盛夏,是一幅泼洒着生命张力的画卷。在这奔腾的江水之畔,一座白色的“八女投江”烈士群雕静静矗立,雕像上的女战士们仿佛正迎江远眺,与生机勃勃的山河遥遥相望。
”——这条热搜曾刷过不止一次,骂她的人随手就能列三条:只会演妈妈、代言翻车、脸僵。